永州市
道县:建设新道州 打造幸福城

活力道州 魅力四射
永州日报记者 刘倩 通讯员 周镜忠 盘林 黄潜

水天一色 城乡融合
道县,古称道州,地处湘粤桂三省交汇区,素有“襟带两广、屏蔽三湘”之称。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历史古县、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县、山清水秀的生态美县、物华天宝的物产大县、日新月异的发展快县,更是名副其实的中华诗词之乡、中国理学文化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红色文化之乡和湖湘文化之源。
近年来,道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主动服务全市“三城两区”发展大局,83万道县儿女真抓实干、砥砺奋进,在24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书写了恢弘篇章。

红色基因 红色动力
城乡大提质 扮靓千年古城
千年古城,崭露新颜。步入道县县城,华灯璀璨,如梦似幻,条条街道,宽阔平坦;绍基广场,音乐喷泉;濂溪三桥,游龙竞渡。敦颐铜像下,濂溪河畔边,休闲健身的市民,动静之间尽显和谐之美,古老的道州城正闪耀着熠熠光彩。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形成共识,凝聚合力,破除发展瓶颈,做好产业策划,强力推进三大片区综合开发项目,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早日造福于民。”道县县委书记李天明告诉记者。
“道县城市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是道县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件大事,是道县人民期盼已久的一件喜事,也是建设现代化新道县的需要。”道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唐超学说。
道县以文明创建为统揽,以片区开发为引擎,推进城乡设施共建、环境共治、发展共享,推动城乡融合。精心打造“一心两河四岸三新城”空间布局,深入推进三大片区综合开发(城西现代商贸物流新城片区、城东文旅康养生态新城片区、城北历史文化名城片区),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城乡面貌的大改善、城市品质的大提升,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1年2月1日,长达13.6公里的首条环城公路营阳大道建成通车,标志着道县再增一条南北走向的交通大动脉,有效缓解了城区压力,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同时,潇水北路等19条“断头路”全面贯通,基础设施配套同步实施,城区“六纵十八横”的路网基本成型,制约县城片区开发的瓶颈得以打破。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潇水二桥、三桥全面建成通车、畅通南北,寿富大道实施提质改造,月岩西路、湘源大道等城区主干道高标准建成,零道高速开工建设。坚持扩容提质并重,主次街道、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全部提质改造, 2021年成功提名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历史文化名城,全域、全员、全程、全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面貌深刻蝶变。
2022年10月10日上午,道县人民政府与大冶金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全力将道县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成为全国古城保护和旅游发展的新典范。道县城北历史文化名城片区开发项目位于濂溪街道、东门街道,总规划用地范围约3575亩,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名城资源,提升城市品质,助推全县全域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
聚力文明创建,持续做优城乡品质。构建了“三片引领、百村示范、整县推进”乡村振兴新格局,聚力绘就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深入实施“六大强农”“五兴”创“五星”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新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整治由点及线到面纵深推进,濂溪一脉乡村振兴示范片开局良好。2016年以来,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2个、省级特色精品乡村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全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村2个,获批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乡村振兴先进县。
基础建设如火如荼。2016年来,新建151个5G基站、812个4G基站,铺设光缆总长约5000公里,移动宽带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及行政村。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永州南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一期)项目建成并网发电,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其中建成日处理污水量分别为2000吨、1000吨的寿雁镇污水处理厂、祥霖铺镇污水处理厂。
县城规模变大了,街道变宽了、城区变绿了、夜景变亮了、环境变美了。自然与人文在这里交织,山与水在这里交融,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响,古老的道县涣发了新的活力。

梦想乐园 幸福攀升
文旅大发展 迈出铿锵步伐
走进道县,与山水人文相遇,与历史传承相知,与锦绣春晖相识。这里有博大精深的理学文化、独具一格的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书法文化、举世瞩目的稻作文化、众说纷纭的神秘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界关注的始祖文化。看福岩洞近现代人进化,仰玉蟾岩1.2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本,诵千古绝唱《爱莲说》,品千金难求的“何体”书法,探神秘莫测的“鬼崽岭”石像,赏千年的道州龙船赛,听感动中国的陈树湘“断肠明志”红色故事。
都庞苍苍,潇水泱泱。道州大地是一片洒满英烈鲜血的红色热土,五支红军部队长征转战道县,铸就“湘江战役”决策部署地、命令发布地、集结出发地、重要补给地、后卫阻击地,留下了一首被习总书记反复提及陈树湘师长“断肠明志”的英雄赞歌,走出一位被刘少奇主席称为“英勇坚决,为女党员之杰出者”何宝珍烈士……显然,红色是道县最鲜明的底色。
近年来,道县依托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做好开发利用文章,深入挖掘、传承弘扬,大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道县段)建设,打造全国著名党建研学旅游目的地,让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文生旅融合发展迈出铿锵步伐。为深切缅怀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烈士的功绩,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2019年道县启动实施了陈树湘红色文化园,迁移修建陈树湘烈士墓、红三十四师烈士墓,建成陈树湘生平事迹陈列室、红军标语墙和红三十四师烈士名录墙,提质改造两公里入园道路,全力打造成以陈树湘“断肠明志、绝对忠诚”为主题的党员培训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景区。目前,陈树湘生平事迹陈列室入选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树湘烈士墓被列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承千年历史文脉,集聚百年奋进力量。在建设中,道县植入独有的文化元素,彰显文化特色。以城北历史文化名城片区编制为发端,完成道州府衙遗址修缮,启动湾里街、寇公街、次山街等历史文化名街保护性修缮,清塘镇等历史文化名镇及葫芦岩、石马神村等红色遗址加快建设。近年来,道县获评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陈树湘红色文化园获批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培训示范基地。道县是永州市唯一被列入国家“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县区、全省首批启动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节点县。如今,陈树湘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遐迩闻名,党员干部争相前来接受精神洗礼;道州濂溪书院文气沛然,众多文人志士纷纷来此瞻仰膜拜……仿若一脉濂溪清流,跨越千年,生生不息。
“近年来,我们学深悟透、真用笃行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用好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讲好红色故事,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红色动力。”李天明如是表示。

产城融合 高质发展
产城大融合 构筑现代新区
城以产而兴,产以城而聚。凝聚一方人气,辐射一方山水,造福一方百姓,放眼望去,道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里厂房星罗棋布,道路纵横交错,产城融合发展热火朝天,一坐繁荣向上的现代新城呼之欲出。
近年来,道县高新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全力构筑“工业新城、城市新区、产城融合”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闯出新路子、迈上新台阶。
永州南部石油中心、驾考中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等重大功能平台落户道县。建成湘粤桂综合物流产业园,形成“南有物流园、北有工业园”的产城融合新格局。成功创建第二批全国返乡创业试点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依托湖南农副产品集中验放场暨永州公路口岸、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永州配送中心、湘粤桂综合物流产业园功能平台的辐射带动,道县产城融合已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0年12月,省内最先进的GIS智能变电站——110千伏绍基变电站在道县高新区建成投运,填补了道县智能变电站空白,园区供电短板迅速补齐。
“绍基变电站建成后,工厂再也没有停过电了。”湖南和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亚军深有感触地说,绍基变电站建成前工厂每年都有几次无预兆停电,曾经4次烧坏伺服器。
路通、给水通、电通、排水通、通讯通、宽带网络通、有线电视通,高新区“生命线”得到有力保障。在永州率先出台“房十条”和引入商业综合体激励政策,积极鼓励农民返乡就业创业,新增市场主体1.7万户。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道县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以“五好园区”建设为牵引,积极整合高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园区调区扩区,提高园区产业聚集度。工业园区扩增1.8平方公里,新增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2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8家。2016年被认定为湖南省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电子新兴产业特色园区,2020年成功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南省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
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系统谋划实施“1-4-1”工程,着力培育1个千亿级产业、4个百亿级产业,争取矿投公司成功上市。大力开展“道商回归”,“双学双比”“三招三引”活动,加快推进“135”工程升级版,“双500强”企业紫金矿业集团签约进驻,可望实现年营收200亿元、税收超30亿元,成为道县第一家产值过百亿的战略性骨干项目。道县数字智造产业小镇2019年9月开建,一年多时间建成厂房18栋,入驻企业20家,其中有8家已投产并满负荷运转,产品供不应求。去年以来,新增入统企业20家,完成高新企业认定17家,5家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光电显示及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项目入围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锐恩中大尺寸显示项目入选全省100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市十大产业项目玄烨ITO导电玻璃生产项目从引进到投产用时不到6个月,信息产业入选全省14个县域外贸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现场会在道县举行。今年上半年,产业项目建设综合排名全市第一。

老区蜕变 改善民生
民生大改善 擘画幸福家园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民生项目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了更多群众。
道县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优先。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获、病有所医、弱有所扶在营阳大地全面实现。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提升和改善民生福祉,新增城镇就业2.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3万人,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排全市第一。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新建敦颐高中等8所城区学校,改扩建8所,净增学位5.5万个,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成功实现班级“瘦身”、教育“翻身”。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人民医院入围全国县级医院500强,人民医院升级为三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整体搬迁。2021年,道县民生投入35.98亿元、占比76.1%。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1511户,新建改造房屋900套、摊位160个、停车位541个。
抢抓政策机遇,顺应群众期盼,践行“改造百区、造福百姓”的承诺,推行“五级共抓”模式(领导小组抓统筹、书记县长抓推进、攻坚指挥部抓督导、项目领导抓落实、业主单位抓实施),启动城区老旧小区改造106个,目前已高质量完成99个,直接受益居民6468户,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6台。改造后“小区变大区、老区变新区、片区变景区”,居住环境翻天覆地,经验做法被省市肯定推介。
绍基公园、文体公园等相继建成,村级文化广场全覆盖,道州龙船习俗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社会治理日渐完善。加强法治道县建设,推进“十大平安”创建县域全覆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全市率先建设“一村一警”,建好城乡治安电子监控系统,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责任制,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社会公众安全感评价连续两年排名全省前十五名,被评为全省最平安的县(区)之一。
创新城市经营管理,大胆探索街长制管理模式,精心做好城市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城乡公交、市场整治等工作。同时,河长制工作推进有力,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2021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全省第十一、全市第二。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道县县委、县政府对民生项目的重视,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强烈感受到道县的繁荣和发展、稳定与和谐。
迈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千年文化熏陶和历史沉淀,塑造了道县儿女敢为人先、勇于拼搏的干劲闯劲。沐浴着党的二十大春风,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行的伟大征程上,道县高举旗帜,牢记嘱托,立足“五个优势”,弘扬“五种品格”,擦亮“五张名片”,实施“1251行动计划”,高标准、高效率完成20件大事要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必胜的信念与坚不可摧的意志,倾情书写建设现代化新道县的恢弘篇章。

串串缠藤 收获满满